近七成受访大学生曾尝试线上省钱新方 “互联网一代”开启新节俭模式
2022-03-04 09:29:24 来源: 中国青年报
关注河南热线

去年2月,即将面临本科毕业的朱安安,只带了几件衣服和洗漱用品,就从老家甘肃踏上了到北京实习的旅程。在酒店应付着住了一晚,第二天就搬进了租住的房子。而房间内生活用品大都需要自己购置。在实习同事的推荐下,她一口气通过拼单买下了被子、枕头、地垫、镜子、插线板、电水壶等,“林林总总加起来才不到200块钱,很划算。”朱安安第一次尝到了拼单的甜头。

拼单团购、积分兑换、领取优惠券、购物节囤货、买卖二手商品……对于就读于河南一所高校的陈宇轩来说,这些五花八门的网络购物模式,都是“为我所用”、达到省钱目的的窍门。想要获得网购优惠并不难,陈宇轩的一名室友就是“薅羊毛”达人,遇到合算的生活日用品打折、拼团,总会召集室友一起参加,“平时买洗衣液、囤纸巾之类的消耗品,这样的方式确实对钱包很‘友好’”。

不同于传统的线下砍价、在商超打折季购物囤货的场景,网络环境下新消费模式的兴起,催生了互联网“新节俭模式”。中国青年报·中青校媒就相关问题面向全国各地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,共回收来自123所高校学生填答的1873份有效问卷。调查结果显示,68.55%受访者曾在互联网平台上寻找五花八门的省钱方式,20.18%受访者因没有渠道而尚未尝试,也有11.27%受访者觉得没有必要尝试。

常“薅”常新,网络新消费模式催生省钱新方

一款平常卖每瓶四五十元的面霜,“三八”妇女节那天通过各种优惠叠加,6瓶总共只用80元。“朋友来找我拼单,感觉还不错就买了”。就读于武汉大学的姚然对这次优惠了150元的购物体验印象深刻。作为一名网购爱好者,她对如何用实惠的价格买到自己需要的商品很有一套心得。在拼多多拼单、在抖音直播间领取优惠券、需要的物品攒到打折季再买、对比不同电商平台的物价……省钱的方式可谓花样百出。

每月1500块钱的生活费,既要让自己花得开心,又不能超出额度,在山东读书的刘圣乾已经在精打细算中磨练出了“平衡的艺术”。像日常必需的纸巾、书本、沐浴液、洗衣液,他通通选择在拼单团购平台购买,“量大便宜,花几十块钱就能用上大半个学期,而这些钱只够在超市买上一大瓶洗衣液。”

网络购物的兴起和蓬勃发展,正在提供越来越多的消费方式,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大学生,走在网络消费的浪尖,选择在网上“薅羊毛”,已经融入一些受访大学生的日常消费习惯。中青校媒调查发现,受访大学生选择最多的网购省钱方式,是使用电商平台拼单团购功能(59.58%),其次是网络“货比三家”,对比不同平台、商家产品的性价比(58.36%)。此外,把需要的商品攒到购物节、打折季再买(37.85%),通过电商购物平台、直播等领取优惠券(37.27%),用积分兑换优惠券或现金(34.49%),在二手平台购物(21.62%),通过二手平台售卖闲置物品(17.03%)等,也是受访大学生的选择。

和上一代人线下砍价,在商场、超市打折季时购物的场景不同,陈宇轩对线上“薅羊毛”兴趣十足,但对线下商店的折扣活动不太“感冒”。“一是因为线下商店打折的消息,要靠人发传单,不一定能赶上。而且去线下需要一定的时间成本,信息也不是非常对称,如果我花时间去了线下商店,但发现优惠没达到我的预期,体验感就不太好。”但在线上可以随时关注商品价格的变动,同样的时间里能浏览的商品也更多,不需要耗费太多时间成本就能获得省钱的机会,“便利性还是首要的”。

张圆圆的一个省钱诀窍是“货比三家”,比如购买电子产品这种价格高的商品,她会在各平台的品牌店铺横向比较,对比优惠补贴幅度,特别是那些有平台官方补贴的。去年她准备购买一台新手机,几番对比,最后在一家拼单平台的百亿补贴产品里,只花5899元就买下了原价6799元的手机。

中青校媒调查显示,受访大学生在网上“薅羊毛”最多的消费领域,是衣物服饰(63.47%)、零食饮料(62.19%)、日用百货(44.72%),在美妆护肤(37.60%)、学习用品(34.33%)、交通出行(24.05%)、电影娱乐(23.19%)、电子产品(21.10%)、玩偶手办(15.27%)等领域也会“乐薅不疲”。

“开源”有方,低碳省钱双丰收

中青校媒调查显示,79.34%受访者认为互联网“新节俭模式”很实用,确实起到了节约的作用;38.76%认为其很新鲜,提供了新的消费选择;34.97%认为其很有趣,不仅节约还融入了社交属性;还有8.38%受访者认为其徒增购物的复杂性,没什么必要。

网络平台带来的新交易模式,给原本作为单纯消费者的大学生提供了新的节约思路。除了“节流”,陈宇轩也尝试过既环保又能“开源”的省钱方式。他曾把一台2018年款的平板电脑挂在二手交易平台转转和闲鱼上。“现在电子产品常常也就用个3到5年,闲置下来以后,就在角落里‘吃灰’了。既不舍得扔,又不太会用。作为二手商品卖掉,既低碳环保,又能照顾到别人的经济状况。而且我自己用了很久,对它有感情了,给它找一个新的主人,对我来说心理上也是一种安慰。”

西南政法大学的张琪自称“二手平台老玩家”,在实物九成新、不影响正常使用且价格合适的情况下,她表示乐意购买他人使用过的二手产品。“我尤其喜欢淘二手,会有种挖宝的快乐。”最近的一次 “挖宝”经历是用120元买到了原价600多元的羊毛大衣。卖家出示了购买记录,而张琪收到实物后也很满意,所以这件大衣直到现在仍是她的“心头爱”。

除了在二手平台购物,张琪偶尔也会作为卖家进行交易,她在学校的闲置物品交易群出售过自己的二手书,这是她实现“开源”的一种方式。周黎现在也坚持将自己不需要的书放在不同的平台出售。她下载了一个专门交易二手书的App,卖出书后,她不仅能够提现,还可以获得平台的专属交易货币,再去App内购买其他书籍。

考研上岸后,朱安安开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经验贴,也想着把自己的复习资料和参考书转手卖出去。“本来就是试试看,没想到刚发出来,帖子就火了,那段时间几乎每天都有人来咨询购买。”面对学弟学妹的咨询请教,她也是有问必答,为远在屏幕另一端的陌生人指点迷津。

不到一个月,朱安安卖出了20来份笔记资料,获得了一份不小的收入。今年年初,朱安安从中拿出一部分给妈妈买了眼霜和空气炸锅,“希望让家人们看到我长大了。”

陈宇轩也在网上买过二手商品。“毕竟电子产品刚刚发布时,价钱都会比较贵,等风潮过了或者下一代产品发布了,再购买二手产品,能获得物超所值的体验。”上大学以后,开始自己打理生活费,陈宇轩心里就一直有一个念想。他在网上做了攻略,学习一些视频博主上传的手机测评,了解怎么看设备参数,选好了合适的手机款式,又研究了几家二手交易平台,了解卖家的发货流程合不合规、有没有质检保障,最终买下了一台款型和质量都让他满意的手机。

这台经过了复杂的研究和购买流程的手机,是陈宇轩送给妈妈的生日礼物。虽然作为学生还没有赚钱的能力,但他还是想用省下的生活费给妈妈一个惊喜。收到这份生日惊喜,妈妈一开始的反应是嗔怪他乱花钱。但听过妈妈的一番“没必要买”“我有手机,不需要新的”“你买手机还得从生活费里省”之后,他很快又从一些亲戚口中得知,妈妈已经把“儿子给我买了手机”的事传开了。“妈妈心里还是很开心的,现在这台手机她已经用了两年多了。”

钱“花在刀刃上”,“互联网一代”花式继承节俭传统

中青校媒调查显示,57.98%受访者认同“该省的地方能省则省,该花钱的地方不必省”的消费理念,18.37%认为“要尽可能节约生活中的各项花销”,15.91%受访者认为“不仅要节俭,还要学会开源”,仅6.51%受访者认为在生活费充足的情况下,没必要太节俭。

花钱花在刀刃上——姚然这样描述自己的消费理念。这也是她愿意接受一些网络促销模式的原因。在她看来,没必要为了省钱去买便宜、但自己不喜欢的东西,大学生省钱是为了“更好地花钱”。“一些商品可能存在价格虚高或起伏不定的情况。”姚然发现有些服饰价格会随着售卖时间的不同而发生波动,出现不同程度的溢价。张琪总结,省钱一方面是想把钱省下来,花在自己觉得值的地方,另一方面是不愿意为部分商品乱定价、过度溢价买单。

如果日常单笔网购超过100元钱,他都会思考有没有什么“平替”。在每一笔收入和支出的平衡比较中,每个月他都能存下一笔存款。每逢换季,刘圣乾会这些钱买新的衣服。

在陈宇轩的消费观里,勤俭节约、量入为出是从长辈那里传下来的优良传统。“虽然在吃穿用度上不用‘节衣缩食’,一些涉及盗版、品质问题的商品,我也都不会买。但在可以获得优惠的地方,我还是会能省则省,把节约下来的钱花在更有价值的地方。”

中青校媒调查显示,选择互联网“新节俭模式”的受访者中,58.89%是因为可支配的生活费有限,56.01%想把节省下来的钱花在更有价值的地方,39.19%认为低碳又省钱的形式何乐而不为,36.73%认为勤俭节约是自己的一贯美德,还有27.87%受访者是先通过一些网络渠道了解了优惠方式,想尝试一下。受访者会把省下的钱用于购买其他自己喜欢和需要的东西(69.47%),或者存起来(60.69%),也有受访者会用这些钱旅行、娱乐、作为恋爱经费等。

调查显示,受访者认为采用网络“新节俭模式”时,需要选择正规平台,避免因平台不正规被坑(84.84%);理性消费,避免贪图便宜购买本不需要的物品(66.20%);不盲目寻找网络开源渠道,避免被诈骗分子钻空子(60.06%);避免在复杂的折扣模式中浪费过多时间(38.12%)。

朱安安也坦言,自己在购物优惠面前也经常“刹不住车”,买了很多用不到的东西。“3块9两个的发卡、5块5三个的束发带、各种便宜好看的耳钉真的很难让人不冲动。”她也意识到,考虑需求、理性消费仍然是自己的必修课,避免一时兴起购入的“低价好物”很可能成为面临闲置或浪费的“落灰之物”。

武汉大学的范嘉嘉曾因 “图便宜”在二手平台买到假货,为了避免损失,她先后向卖家申请退款、到平台投诉,最后终于讨回了货款。“但整个过程非常麻烦。”范嘉嘉根据自身经历反思,“追求省钱的同时也需擦亮眼睛,不能盲目地省。”

(应受访者要求,文中朱安安、姚然、张园园、张琪、周黎、范嘉嘉为化名)

责任编辑:hN_012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