热推荐:国科大校长落泪致辞怀念先驱引发关注,龙芯中科几代心血铸就国产CPU
2023-07-04 13:30:59 来源: 中国网科技
关注河南热线

中国网科技7月4日讯(记者 肖飞)7月1日,中国科学院大学2023年度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在北京举行。典礼上一段由中国科学院副院长、国科大校长周琪院士发表的毕业致辞,在网络视频平台上获得了成千上万的点赞。视频中,周琪院士回忆起不久前去世的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黄令仪研究员,年近八十依然坚守在“龙芯”研发中心,尤其说到黄令仪老师那句“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,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”时,他一度哽咽落泪。

60载人生只为成就中国计算机


(资料图片)

周琪院士在致辞中提到的黄令仪研究员,是我国微电子和计算机领域的首批专家学者,为我国计算机产业打破“卡脖子”,80多岁时黄令仪仍奋战研发一线,为我国科研事业奉献了一生。

黄令仪1936年出生在广西南宁,18岁时她考上了华中工学院,后又因成绩优异被推荐至清华大学进修半导体器件。学成后,黄令仪返回华中工学院创建了半导体专业,并创立了国内首个半导体实验室。

1962年,黄令仪被调至中科院计算所工作。当时为突破“两弹一星”中的瓶颈,国家成立计算机所二部,专攻微型计算机和三极管等项目,这也是中国第一个芯片研究团队。在缺资料、缺设备、缺人才、缺材料的情况下,黄令仪带领团队呕心沥血成功研制出半导体三极管,实现了中国芯片从0到1的突破。1978年,黄令仪和团队研制的芯片获得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。

但上世纪80年代,由于经费紧张,大规模集成电路研发被叫停,这也成为黄令仪心中最大的遗憾。1989年,黄令仪受邀参加美国的国际芯片展览会,偌大的会场里却没有一家中国企业,她在日记中写道:“琳琅满目非国货,泪眼涟涟。”

也正是出于对芯片国产自研的坚持,2001年,已经65岁的黄令仪毅然决然放弃了半退休的悠闲生活,投入到由中科院胡伟武教授牵头的龙芯研发团队中。当时中科院计算所没人做过芯片的物理设计,黄令仪就从头开始亲自攻关,不仅完成了龙芯1号的物理设计,还为龙芯带出了一支能打硬仗的物理设计团队。

几代人不懈努力研发中国“芯”

在黄令仪和团队的不懈努力下,2002年,我国首款32位通用CPU“龙芯1号”在中科院诞生。 随后几年,“龙芯2号”和“龙芯3号”也相继问世。但科研成果的实用尚需经过市场的检验,为此,中科院和北京市政府2008年共同牵头出资成了龙芯中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。

龙芯中科一降生,就肩负着普及国产CPU的历史使命。而已年近耄耋的黄令仪,也依然奋战在对龙芯芯片物理设计把关的第一线。常有人劝她,年纪大了不妨把一些工作交给年轻人,但她却总是不肯放过任何一个细节,发现问题就找相关研发人员讨论检查。如今黄令仪虽然已经仙去,但她极端负责、严谨、“时时放心不下”的工作作风,却在龙芯中科传承下来,并最终形成了严格的产品质量体系。

任何科研成果的商业化运作,都离不开资本市场的助力,更何况是龙芯中科这类以高投入著称的半导体企业。龙芯项目成立十年之际,由于自研芯片产业化的道路依然崎岖,一时间“造不如买”的呼声甚嚣尘上,龙芯因此失去了国家经费支持。市场收入尚不足以支撑研发开支的情况下,中国“芯”面临生死存亡的困境。

此时,又是黄令仪等一批科研人员站了出来,为龙芯的生存奔走呼吁。在有心人的协助下,资金的活水开始涌入龙芯中科。2010年4月,龙芯中科获得北工投资的Pre-A轮融资。2011年,龙芯中科再次获得中海投资的1900万元A轮融资。2015年9月,龙芯中科完成由鼎晖百孚投资的B轮融资,此后又分别于2019年6月、12月,及2020年3月完成三轮股权融资。

在黄令仪、胡伟武等一代代中国科研人的共同努力和资金的支持下,龙芯闯过了中国芯片产业的低谷,不断成熟壮大,逐渐打开了市场。2019年,第 50 和 51 颗北斗导航卫星上应用了龙芯宇航级 CPU,中国的卫星终于有了一颗中国“芯”。而龙芯芯片的年销售量,也首次突破 50 万颗。2022年6月24日,龙芯中科正式登陆科创板,成为第一家上市的国产CPU芯片企业。

“坚守于挫折之下,崛起于不屈之中”。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艰辛探索中,中国芯片人用青春与汗水一路披荆斩棘,打破了外国的技术垄断。就在今年4月,龙芯中科在投资者互动平台透露,其最新研发的产品3A6000系列CPU,性能已相当于Inte十代酷睿CPU的水平。

观察人士认为,龙芯创造了拥有独立完整生态体系的国产CPU,未来,以龙芯中科为代表的中国CPU“国家队”,还将继续深入探索中国芯片的更多可能。正如周琪院士在毕业致辞中所说的,“永远不要再让‘卡住我们脖子’的那双无形之手遏制我们的发展,永远不要让核心技术的壁垒成为我们强国道路上难以逾越的鸿沟”。

责任编辑:hN_0428